铜陵白姜,种植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,是铜陵久负盛名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近年来,铜陵市郊区大通镇立足资源禀赋,统筹规划,积极修建姜阁、扩大生姜种植,新建白姜加工公司,产业逐步形成规模,用真金白银支持姜农姜企,将优惠政策送达田间地头。
9月23日,2023年“姜好金秋,共赴姜来”大院白姜艺术季在铜陵市郊区大通镇真正开始启动。活动现场为“产学研”基地、赵根海博士大院工作室揭牌,并公开此次活动IP吉祥物,发布大院白姜研学路线,活动也正式公开宣布成立大院白姜品牌联盟。
本次白姜艺术季活动旨在进一步传承完整的民俗文化体系,突显大院村“白姜故里、大院人家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典型引领作用,打造大通古镇特色文化地标,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,以丰富特色小镇的建设内涵,着力提升大通古镇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
据了解,铜陵市郊区白姜种植培养面积为720亩左右,姜阁6个,姜农650余户,亩均单产一般在2000-3000斤。白姜的核心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大通镇大院、金华、福光村等,以大院白姜为代表。大院村素以生姜闻名,全村生姜种植培养面积400多亩,能带动全村经济产值2000多万。“目前大院村境内的生姜加工公司有十余家,利用品牌优势,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村委会今年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也创办一个生姜加工厂,预计每年能为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。”大院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元翀说道。如今,生姜种植不仅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,更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。
历史上大通周边所产生姜,大多在大通销售,或经大通运往武汉、上海等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,故又称“大通生姜”。它具有块大皮薄、汁多渣少、肉细脆嫩、香味浓郁等特色。2008年,铜陵白姜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。大通镇大院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。位于两山之间,其实就是座长条形山冲,众多农户依山、面对山冲而居。山冲中间有条小溪,清泉四季长流;小溪两岸,大片姜田土质肥沃。这里气候适宜,种姜历史悠远长久。据史料显示,生姜作为食品食用始自明代,当时,大院原产白姜经多道工序加工成糖冰姜后,因其晶莹透明、玉骨冰肌、芳香四溢、脆嫩爽口、方便携带受到广泛赞誉,广为流传。
为推动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,鼓励“传统方式育种、保护优质种源、传承育种工艺”的“姜把式”,郊区政府推出姜阁补贴、保护补贴和芭茅补贴,2021-2023年连续三年开展了生姜姜阁补贴工作,补贴标准为2000元/个,并对种植10亩白姜的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和大户实施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白姜保护补贴,补贴标准为2000元/亩,在大院村相对集中连片面积1亩以上的采用芭茅搭棚遮阴的种植户予以补贴,实施面积50亩,补贴标准为3000元/亩。系列政策扶持,保证了姜农的资金需求,解决了生姜种植户后顾之忧,让更多年轻人坚定了扎根家乡、服务生姜产业的信心。
为挖掘大院白姜特色文化,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,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,在大院白姜艺术季前期,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围绕着大院白姜,设计了一批彰显文化特色与生活气息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产品,有包装袋、帆布包、茶杯、杯垫、手提袋、笔记本、台历等产品,画面精美且元素多样,十分抢眼。
这些作品在追求图形、图案、结构、造型美感的同时,重点围绕大院白姜文化创意设计,注重文化与时尚元素的有机结合,彰显大院白姜的独特魅力与内涵。大通镇大院村委会有关负责人说,当下已从原始产品买卖经营方式阶段,升级到赋予产品文化价值创造溢价空间的新消费时代,提升白姜经济价值转化,文化创意行业发挥着很大的推进作用。
生姜种植只是大通镇发展特色种植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大通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找准村级产业定位,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努力打造“园艺盆景、大院生姜、有机蔬菜、农旅休闲”五大特色种植板块,把“产业兴旺”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,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。
目前,大通镇拥有山礼人家生姜品牌、怡康盆景品牌、绿洋休闲垂钓品牌、和悦有机蔬菜、鸿基苗木花卉品牌等一批响当当的特色农产品品牌。特色种植业多点开花,农民持续稳定增收,乡村振兴活力激发,镇域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。(记者 毛振楠)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